发布时间:2022-10-21浏览次数:583
“民营经济31条”公布后,近几天被刷屏热议。先看几个细节——
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6700余字。虽列为31条,但实际上每一条之内,又大多由五到六条具体措施构成。全篇几乎一句一举措,凸显干货满满。
这份重磅文件,是今年4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一份事关“发展壮大”的《意见》,由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凸显了发展与改革的深刻关联,体现了政策里的制度建设含量。
《意见》印发的时间是7月14日,向全社会全文公布的时间是7月19日,仅相隔5天,凸显了尽快让全社会知晓,以凝聚共识、推动落实的紧迫感。
我们不妨再从三个“要”来观察——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到这份“31条”,一再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和国家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
这是“31条”开篇的第一句话——“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与“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相连。
重要的话,需要反复重申。时代使命,必然步步推进。知其重要,开宗明义。
“干货满满”,不仅因为“31条”面广、量大,更因其针对性强,直面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的紧要关切,直面重大机遇,也直面各类难点、痛点、堵点与忧点。比如——
针对“准入难”——一些地方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标投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与隐性壁垒,“31条”提出了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着力点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尤为重要。
针对“融资难”“回款难”“用工难”等,“31条”提出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等措施,强调“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在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上,增强政策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和协调性。
针对“维权难”等,“31条”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等措施,以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
经常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聊一聊,就能发现,他们虽身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但有几点普遍的心态与诉求——“不要照顾要公平”,“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强化法治保障”,等等。“31条”对这些关切,一一用具体举措给予回应,努力增强制度与政策的公平、稳定、可预期,努力实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针对曾出现的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31条”明确提出,“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进而围绕“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提出多方面举措。
多年前,曾有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这类说法完全错误,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今天,在社交媒体时代,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社会氛围,尤为关键。
针对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投身高质量发展的渴望,“31条”给予大篇幅、多举措的回应,围绕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提出了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等举措。
针对性强,才真诚、解渴、有力。
在“民营经济31条”发布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连续三次举行与民营企业的座谈会,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也连续展开与企业的座谈,其中不乏民营企业。这都是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的要求。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31条”的最后三条,就是关于组织实施的要求。围绕“31条”,“1+N”配套措施里的“N”,即将陆续公布,令人期待。
知其重要,应其紧要,归根结底是落实为要。要义有三点: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既需立竿见影,又要久久为功。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从未期待“躺赢”,更好的制度环境只会激发奋斗与创造。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这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这个“势”,正是高质量发展之势。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中新网林芝7月23日电 (拉巴卓玛)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和巴宜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水面海拔2920米,总面积为8738公顷。7月22日,中新网记者前往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探访湿地的保护情况。
图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图。拉巴卓玛 摄
随着西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也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长期以来,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这里已成为林芝桃花、黑颈鹤的最佳观赏地,周边百姓通过销售农特产品、经营家庭旅馆等增加了收入。
图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图。拉巴卓玛 摄
“湿地保护工作开始之后,我见到了许多曾经没有见过的鸟类,也能感受到周边的环境在越来越好。”当地曲古村的村民佐罗介绍道。
图为曲古村的村民佐罗。拉巴卓玛 摄
同时,周边的村民也主动当上了护林员、湿地保护员,纷纷自发的参与雅尼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改善百姓生活水平的共赢。
图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图。拉巴卓玛 摄
如今,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更加水草丰盈,河清水畅;鸟掠芳洲,生机勃勃。湿地内环境日益向好。据悉,到目前为止湿地内监测记录到鸟类57种、维管束植物64种、昆虫154种。随着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周边裸露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图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图。拉巴卓玛 摄
据悉,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且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完)